说实话,每次review代码,看到那些命名,心都抽抽一下。abtempdata1process…… 就差没把“我写完了但我不打算让你看懂”写在脸上了。别怪我说话直,这真的不是矫情,一个好的Python命名,比你想的要重要一百倍。它是啥?它是代码的“脸面”,是团队协作的“默契”,是未来你少掉头发的“保证”。咱们聊聊这事儿,怎么命名python里的那些东西,变量啊、函数啊、类啊,别再瞎来了。

这感觉就像什么呢?就像你写了一本书,内容再精彩,章节标题全是“第一节”、“第二节”、“临时内容”,谁有耐心看?谁知道讲的是啥?代码也是,功能再强大,命名一塌糊涂,就成了没人想碰的“屎山”,维护?重构?不存在的,直接跑路吧。

所以,Python命名,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原则:意图即王道。你的命名得清清楚楚地告诉我,“你”这个变量是干嘛的,“你”这个函数想做什么,“你”这个类代表的是啥玩意儿。模糊不清?那跟没写差不多。

先从最常见的Python变量命名说起吧。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。
你总看到data吧?data啥呀?是用户信息数据还是订单数据?是原始数据还是处理后的数据?天知道!
换成user_profile_data或者processed_order_list,一下就清晰了。看到了没,用下划线连接小写单词,这是Python社区(主要是PEP 8,这东西你得知道,后面还会提)推荐的风格,叫做snake_case。简单直白,眼睛看着也舒服。

那什么时候可以用短一点的命名呢?循环里的计数器,像for i in range(10):,这个i大家都懂,没问题。或者在一个非常小的、局部范围的代码块里,一个临时变量用tmp也勉强能接受,但出了这个范围,就得慎重了。但拜托,别动不动就是abc!你写的是代码,不是数学公式推导过程,而且就算数学公式,好的命名也能让推导更清晰好吗!

布尔变量呢?就是存TrueFalse那种。强烈建议前面加上is_has_can_should_这样的前缀。比如is_activehas_permissioncan_read。这样一眼看过去就知道,“哦,这是个布尔值,在判断某种状态或能力”。比光秃秃一个active或者permission强太多了。

Python函数命名,这个也讲究。函数是干嘛的?执行某个动作嘛。所以,函数名通常以动词开头,后面跟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完成的任务。依然是snake_case。比如:calculate_total_priceget_user_infosave_to_databaseprocess_raw_data

想想看,process_data() vs proc() vs do_something()。哪个告诉你它具体做了啥?当然是第一个。别怕名字长一点点,只要它能准确传达函数的目的,那长度就是值得的。那种泛泛的handle_requestprocess_item,如果不能从名字里看出具体处理逻辑的类型,也很令人抓狂。至少加个类型限定吧,比如handle_http_requestprocess_text_item

有时候一个函数返回一个新值,但不改变输入。这样的函数名有时会用create_build_或者直接描述返回内容的动词。比如create_new_userbuild_report

再来是Python类命名。类代表的是一类“事物”或者“概念”。所以类名通常是名词或名词短语。而且,Python里类名用的是CamelCase,也就是驼峰命名法,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,不使用下划线。比如UserManagerHttpRequestDatabaseConnectionUserProfile

UserManager一看就知道是管理用户的。DatabaseConnection一看就知道是数据库连接的。这很直观。避免使用动词作为类名,比如Processing或者Calculating,这听起来更像一个过程或动作,而不是一个“事物”的类型。当然,也有例外,比如表示抽象接口或者混合功能的类,但新手阶段,记住类是名词,CamelCase,基本不会错得太离谱。

模块和包的Python命名相对简单,通常使用全小写,如果需要分隔,用下划线,就像变量和函数那样。比如你的工具函数可以放在utils.py文件里,处理用户相关的代码可以放在users包(一个包含__init__.py文件的目录)里。避免使用Python内置模块的名字,这会引起命名冲突,很头疼的。

常量呢?那些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不会改变的值。Python常量命名习惯是用全大写字母,单词之间用下划线连接。比如MAX_CONNECTIONSDEFAULT_TIMEOUTPI。这一下子就告诉读代码的人,“嘿,这个值是个常量,别想着去改它!” 这种视觉上的区分也非常重要。

除了这些基本类型,还有一些特殊情况。比如你想表示一个变量或函数“按惯例”是只在内部使用的,不希望外部直接访问,可以在名字前加一个单下划线:_internal_data_helper_function。这是一种约定,不是强制的访问限制,但它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:别在外部随便调我。

那双下划线呢?__private_variable。这个有点复杂,它会触发Python的名称重整(name mangling),主要是为了避免子类意外覆盖父类的属性。一般用得相对少,除非你在处理复杂的继承关系。还有那些魔法方法,比如__init____str____len__,前后都有双下划线,这些是Python语言内部定义的,有特殊用途,跟着规范用就行了,别自己瞎创造这种形式的命名。

唠叨了这么多具体的规则,总结一下几个Python命名的“生死”原则吧:

  1. 可读性第一:这是最重要的。你的代码首先是给人读的,其次才是给机器执行的。一个好的名字,能让你或别人在几个月后、几年后看这段代码时,依然能快速理解它的作用。想想那个场景:深夜改bug,面对一堆tmp1res2calc_v,你只会想砸电脑。
  2. 意图明确:名字要清楚地表达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,代表什么意义。含糊不清的名字是万恶之源。
  3. 易于搜索:如果你的变量名叫user_list,那你想找所有跟用户列表相关的代码时,搜索user_list就很方便。如果叫lst,鬼知道这是啥列表。
  4. 避免歧义:名字不能让人产生误解。比如data_processor,它到底是处理哪种data的?处理方式是什么?如果有很多种,可能需要更具体的命名。
  5. 遵守社区规范(PEP 8):Python有官方推荐的命名规范,主要就是那个PEP 8。虽然不是强制的语法要求,但几乎所有Python开发者都遵循它。这能让不同人写的代码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写的,极大地方便协作。学会看PEP 8关于命名的章节,然后照着做,绝对没错。
  6. 长短适中:名字太短缺乏信息,太长又啰嗦。找到一个平衡点。但宁可长一点点,也别短到看不懂。

有些人会说,命名是个小事,实现功能才是王道。大错特错!一个项目,特别是大型项目,90%的时间可能都在阅读、理解和修改现有代码,只有10%的时间在写新功能。如果代码难以阅读,那维护成本会高到你怀疑人生。好的命名,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给你点亮了一盏灯。

别觉得这是死板的规则,它更像是一种“代码礼仪”,一种与未来自己和团队成员沟通的方式。每次写完代码,看着那些清晰、有意义的命名,心里都会涌现一种“舒坦”的感觉。它不仅仅是遵循规范,更是你对代码负责任的表现。

所以,下次你敲键盘,准备给变量、函数、类起名字的时候,停顿一下。问问自己:“这个名字能准确反映它的作用吗?别人看到这个名字能立刻理解吗?我一个月后再来看,还能一眼认出它吗?” 多想几秒钟,能帮你省下未来好几个小时的痛苦。怎么命名python,这问题真不是随便答答就行,它是门手艺,更是一种态度。从现在开始,给你的代码起个好名字吧!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